本文转自:闽北日报
近期,我到深圳参与了以“科技、创新、未来、融合”为主题的福建省新时代基础教育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(2023—2025)第四次集中培训。此次培训不仅是技术技能的“充电”,更是教育理念的“革新”。
从课堂上的理论碰撞到校园里的实践观摩,深圳将人工智能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鲜活场景,让参训者对未来教育的模样有了更清晰的认知;在思考技术与人文平衡的过程中,我们也重新锚定了教师的职业价值坐标。
人工智能的价值根植于教育本质
深圳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中,给予教育工作者最深刻的启示并非技术本身的炫酷,而是让我们清晰界定了一个核心命题——人工智能的价值始终应根植于教育本质的需求。
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个体潜能、促进全面发展、培养适应未来的核心素养,人工智能绝非独立于这一本质之外的“新工具”,而是服务于本质、让教育本质落地更精准、更扎实的“助推器”。从理论认知到实践探索,深圳在课堂与校园中,完整梳理并构建了人工智能与教育本质紧密交织的脉络。
让“关注个体差异”从理想走向落地
“关注个体差异”是教育本质的重要体现,“因材施教”本应是教育的核心追求,却长期受限于教师精力、学情判断精度等现实难题,难以在教学中精准实施。
而深圳实验学校的案例,让这一教育理想有了可落地的路径。该校的智能学习平台以“促进每个学生最优发展”为目标,它通过追踪学生课堂互动的每一次举手、作业完成的每一个步骤,精准捕捉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。例如数学“几何证明”教学中,有的学生卡在“辅助线构建”过程中,困于“逻辑推导表述”,系统会为前者推送融合3D模型的动态拆解教程以建立空间思维,为后者匹配“逻辑分层训练题”,梳理推导脉络。
对比以往教师需花费大量时间批改作业、统计错题才能初步判断学生薄弱点,且结论多停留在“群体共性”层面的情况,人工智能不仅将数据处理效率提升数十倍,更能深入“个体微观差异”,让教师聚焦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,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方案。
正如深圳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所言:“人工智能不是替代教师关注学生,而是帮教师把‘关注’做得更细、更准,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成长,这正是教育本质的应有之义。”
为“核心素养落地”搭建实践载体
教育本质不仅在于知识传授,更在于批判性思维、创新能力、合作精神等核心素养的培育。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的实践课案例,让人工智能成为了这些素养落地的“具象载体”。
起初,学校将智能答题系统引入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时,曾陷入“技术替代思考”的误区:学生过分依赖系统“标准答案”,缺乏自主分析能力。
经过反复磨合,教师们意识到人工智能的价值不在于给出“答案”,而在于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供“支架”。于是教研组调整策略:利用系统数据精准捕捉“学情痛点”,定位全班对“环境描写作用”的普遍困惑,设计“小组合作探究任务”。
在教学实践中,先让学生自主分析文本,尝试提炼环境描写与人物情感、情节推进的关联,培养自主思考与合作能力;再让学生对照系统提供的“多元解析”补充完善观点,教师则引导学生总结归纳。在此过程中,人工智能是“思维启发者”而非“答案提供者”,它帮助教师明确学生思考的“起点”(困惑点),提供拓展思维的“素材”(多元解析),让学生在对比、讨论中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,把“深度思考”的空间留给学生。
解放教师精力,守护教育温度
教育的价值终究离不开“人”的温度。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关怀、价值观引导、成长陪伴,这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的核心。深圳中学一线教师的“AI助教工作笔记”,生动展现了人工智能与这一本质的关联:人工智能系统承担了作业批改、学情统计、知识点梳理等事务性工作,将教师从机械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;教师则能把节省的时间用于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以消解“学习焦虑”,组织“人工智能与社会伦理”的跨学科讨论,陪伴学生完成“科技解决生活问题”的创新项目。
这种角色转变,正是AI对教育本质温度的守护。人工智能成为教师的“事务助手”,让教师能聚焦“育人”核心。于是我们看到:内向学生因人工智能反馈敢于开口说英语后,教师能及时跟进,鼓励她参加校园英语演讲比赛,帮她建立成长自信;学生在人工智能辅助下掌握学科知识点后,教师能引导他们深入思考“知识如何应用于生活”,学会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,培养社会责任感。
回到闽北教育的土地,我带回的不仅是人工智能教学工具的操作方法,更是“以教育本质为核心评判人工智能价值”的思考标准。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,我们判断某种智能体是否有价值,关键在于看它是否服务于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”“关注个体差异”“培养核心素养”“守护育人温度”这些教育本质需求。
人工智能不应是教育的“颠覆者”,而应是教育本质的“守护者”。当技术始终锚定“育人”的初心,教育便能在智能时代,绽放出更贴近本质、更具温度的光芒。
(作者系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,南平一中党委副书记)
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